博客年龄:16年10个月
访问:?
文章:197篇

个人描述

姓名:淡淡书香。职业:教育年龄:人到中年。位置:中国,济南个性介绍: 淡然,真诚。平淡的文字,码一片宁静的空间,来品点茶、抿口酒、点棵烟、吹吹牛吧。

清朝阁老:刘正宗

标签: 闲言史迹  
2013-06-28 20:17 阅读(?)评论(0)

    刘正宗乃笔者先祖,官至清顺治朝文华殿大学士。清朝不设宰相之职,文华殿大学士实执宰相之权。笔者对其一生宦海起伏虽曾有些了解,知其在清朝定鼎中原后曾煊赫一时,与顺治帝君臣甚相得但下场却很悲惨,然无如此文之详。官场玄妙,古今一理,能得能舍,方可善终。现摘录此文,以为史迹赏鉴。

    刘正宗(公元1594年——1661年),字可宗,号宪石,清朝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赐号中轩,原籍安丘县东北乡安泰里(今黄旗堡镇东安泰村),后迁居安丘城里,是明朝隆庆辛未进士刘希孟的孙子。刘正宗是在其父病故五个月后出生的,不久又丧失了母亲。他少年时就聪敏好学,与其长兄刘正衡、仲兄刘正鉴互为师友,苦读经史子集。他们的学风文采大为乡里儒学届所赞扬,誉称为北海(泛指潍县、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县辖境)刘氏“三珠树”。后来,其长兄刘正衡在明崇祯四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仲兄刘正鉴在明末补廪生,爱好诗词,著有《存怀诗集》等诗稿。

    刘正宗二十三岁时补廪膳生员,三十一岁县岁试第一,三十三岁(明天启七年)时,三月恩选拔贡,同年八月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明崇祯元年)三月登进士第,殿试中式三甲第二十四名,四月授真定府推官(也称司理)。崇祯三年八月,分任陕西省乡试主考官。因他为官耿直廉明,崇祯五年二月被召入翰林院任编修,不久又改授文林郎,崇祯八年四月升翰林院侍讲,崇祯十三年任礼部会试副主考官。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刘正宗奉皇帝使命到青州册封衡王,遂便道回乡探亲。在家期间恰值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明福王朱由崧在金陵监国(改元弘光,史称南明)。为了暂避战乱,刘正宗同胞兄刘正衡,堂叔弟刘正学于次年四月携眷南下,僦居在金陵三山街。第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南明拜刘正宗为翰林院左春坊左中允。同年五月清兵过江攻破金陵,刘正衡、刘正学难逃广东,刘正宗从金陵携眷北归隐居故乡。

    清兵进关后,赶走闯王李自成,定都北京。当时的满清皇族不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统治关内有困难,于是便大力启用明朝旧官吏料理朝政,并以应诏仕清者为归顺,不应诏者为叛逆。刘正宗在故乡期间,屡次接到清廷诏书,迫于当时形势,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正月刘正宗应诏到了北京,当即补为内翰林国史院编修,任礼部会试副主考官,同年八月又主持了浙江省乡试。顺治六年正月又晋升为侍讲学士,此后连续封官进爵,到顺治十年五月晋升为吏部右侍郎,六月又拜弘文院大学士。同年十月吏部尚书缺员,顺治皇帝示谕:“正宗清正耿介,堪胜此任,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书。”从此,刘正宗出弘文院,特进一级,到吏部代行吏部尚书职务。

    刘正宗由于受到清朝皇帝的宠幸,心甘情愿报答皇恩。他进吏部任职后,不以脂膏自润,一心革除吏部的弊端,对人处事毫无顾忌,吏部各司的种种恶习虽有改变,但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暗地里串连了监察官员,在刘正宗身上寻找事端。首先,御史杨义说他越级推选人才,刘正宗据理力争,以致互相辱骂。继有御史姜图南、祖建明,给事中周曾发等也纷纷弹劾刘正宗。御史张嘉还上疏说刘正宗昏庸衰老,背公徇私,请求罢免他的官职。但经过查讯,因无事实凭据而告平息。时过不久,给事中朱徽又弹劾刘正宗,说他不经公议,也不上疏题明,擅自将佥事许宸调通政司参议。刘正宗面对事实承认了办事疏忽的错误。按律应罚减他的薪俸,由于顺治皇帝的恩诏使他免于处分。事情过后,刘正宗以病为由上书告退,可是没得到皇帝的许可。顺治十二年五月解除刘正宗代理吏部尚书职务,命他以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刘正宗一品考绩期满,晋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顺治十五年八月,清廷典制改院为阁(殿),刘正宗则以少傅兼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兼管吏部尚书事,并参与朝廷机要事宜。顺治十六年八月,清廷特设会试,以刘正宗任大总裁。这时刻刘正宗身兼要职,官阶地位已登峰造极,权势显赫,地位荣耀,真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刘正宗清正廉洁深得顺治皇帝的信赖。对朝政持论谠正,常为皇帝所采纳。其文墨才华尤为皇帝所赏识,君臣之间赋诗填词时有倡和。因此刘正宗不仅是顺治皇帝言听计从的宠臣,也是兴趣相投的文墨挚友。

    刘正宗博学多识,最工声律,论诗以唐代格调为准,尤精于五言古诗,其诗气魄风格遒劲高远。著有《逋斋诗集》、《御墨楼诗选》、《木天草》、《雪鸿斋草》等诗集若干卷。他还爱好书法,特别喜爱晋右将军王羲之的行草。特请书法家吏部尚书孟津王铎撰文,专门搜集了王羲之的行书字汇成其父刘如金的碑文(地方人称集王碑)。他还勤于临池,笔法秀秒绝伦,当时能得到他的墨迹为极大荣耀。他给人的书剑信札,往往被珍藏起来。顺治皇帝凡得到的法书名画都要经过刘正宗的鉴别品评后才归御府收藏,而御府图书的题跋,也多出自刘正宗之手。

    顺治皇帝在料理朝政之暇,也爱好书法绘画。除常将名人的字画赐给刘正宗外,还有两次赐给他御墨字画赐给刘正宗外,还有两次赐给他御墨字画,其中一次还有御手亲笔题字(所题字云:寄行图书漱六艺之芳润,怡情翰墨措万物于笔端。)并印有御宝的字画十幅。刘正宗为了显示他的荣耀和对御赐物的珍重,在县城相府内特建“御墨楼一座,以珍藏所得御赐文物。安丘一代明示张贞非常艳羡地说:“章皇帝天藻飞翔,且深得画理,写成后多赐近臣。刘少傅得者尤多,遂筑“御墨楼”貯之。贞每过从辄获展玩……”顺治皇帝还钦命供奉人员到刘正宗的官邸为他画像,像成携入宫内用宝钿瑞锦装璜成轴,皇帝亲到内院着宫中使者捧出赐给刘正宗。刘正宗感恩之余特赋纪恩诗三首。(诗附于后)顺治皇帝外出游览,必携刘正宗随从。顺治十二年(公元1665年)仲冬,刘正宗随驾游南海子,逢十六日早晨风定天晴,他便即景赋诗。方脱稿,恰遇皇帝到,未及收拾已经皇帝过目,他虽认为欠工整,但也不敢改动了。(诗附于后)

    那个时期,不仅刘正宗本人备受皇帝宠遇,就连他的族家父老、兄弟、子侄、乡里民众也都得沐皇恩。其曾祖父、祖父、父亲俱赠光禄大夫少傅大学士;其曾祖母、祖母、母亲及妻室俱赠一品夫人;其子侄俱荫官监。其伯祖父刘希龙和祖父刘希孟都得入祀乡贤祠;其祖母徐氏和妻黄氏都得入祀乡节孝祠。其堂叔弟刘正学顺治十二年受诏命初仕清时,授文登守备,两年时间就升调济南扶标中营游击,授昭武将军。其族孙刘祚远曾两日两升迁,仅五年(公元1655年——1660年)时间就由吏部主事屡升至掌管一省军、政、财粮、监察大权的直隶巡抚,提督军务,总理粮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其次子刘忞之才十六岁就得到皇帝的召见,皇帝亲解所着白色貂裘与锦带赐给他“五经“书各一部。借刘正宗的权势,顺治十四年五月始,安丘县扩大了取生名额。当时安丘县人文蔚然兴起,人才日见增多,以刘氏世家为首的绅士们具呈请当事者,将青州府所辖中等县的安丘县列入大县范围,允许每年岁试取儒童四十名,科试可取到十五名。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十一月,刘正衡病故,刘正宗请假获准,携带御赐治丧费回家为其胞兄治丧。在举行葬礼时,巡抚、藩王以下皆有祭奠,馈赠赙仪的大小文武官员达百余人。到第二年四月丧事完毕刘正宗方才回京。

    刘正宗在家期间,一些亲友都劝他要认清形势急流勇退。潍县贡生杨青藜(字绿客,在京时由刘祚远引荐与刘正宗成为诗友)听说,特来安丘拜谒。因相符守门者始终不给他通报,所以一直没见到刘正宗。为了知己诗友的前途和命运,他只好写了长篇书信奉劝刘正宗。信中说:品行高能导致时人的妒忌,自身廉洁反显得众人的污浊,要想安然无事是不可能的。说刘正宗受到皇帝的极端宠幸和眷顾,被人嫉妒和排挤决不是偶然的事。并列举了西汉时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功遂身退和唐朝贺知章高老做道士,至今还传为美谈的故事。劝刘正宗要把丢弃相印看作象脱掉破旧了的鞋子一样,要果断,不能因为“帝眷方殷“而犹豫不决,如果皇帝一旦厌恶,那时想退也不可能了。

    刘正宗虽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同时也历尽了宦海风波。因此看过书信深受启发,曾表示请求归休。可是回京后不久就改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事。他见当时“帝眷特隆”正处在继续重要提拔的时候,总没敢向皇帝请求归休。

    顺治末期,朝内宗派互相争斗。有些人对刘正宗的高官厚禄既羡慕又嫉妒。虽然表面上不敢轻举妄动,但却在暗地里搜寻刘正宗的弊端,好见机行事。而刘正宗在公务之暇不喜交往,回到官邸常常焚香静穆独坐,不然就阅读经史,或临池法书,或吟咏诗词。对这些人的行动刘正宗虽有所察觉,可是他有恃无恐,全没放在心上。因为他从仕清以来青云直上,达到了如此权贵地位,况且又收到当朝皇帝的青睐,因此,表现傲上慢下,自高自大,对朝廷政见往往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到后来不但与朝臣不和,连顺治皇帝对他也逐渐疏远起来。

    顺治皇帝晚年,由喜爱书法绘画转为爱好佛学。召刘正宗便殿叙谈时,几次讯问他关于佛学的事。刘正宗总是说:“臣自幼不读其书,不知其说。”而且仿效唐朝韩愈上“佛骨表”谏阻唐宪宗迎佛骨的事,上疏劝谏。顺治皇帝看后很不高兴,因此对亲自抄写的佛经偏不命作序。这时刘正宗缺乏自知之明,不识时务地认为自己一贯耿正廉明,素来为皇上所熟悉,这次以诤言告君总不会出什么大错,遇事仍然持倔强态度。因而顺治皇帝对他由疏远,直至反感、憎恶。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冬,皇帝以刘正宗器量狭窄,终日忙于诗文,朝廷议事往往自以为是,便降旨严厉批评他说:“朕委任大臣期始终相成,以惬意拔初念。故不忍加罪,时加申戒,当痛改前非,称朕优容宽恕之意。”这时刘正宗才觉得皇帝对自己已不信任了。便于顺治十七年春,上疏要求致仕回家休养,可是没得到皇帝的许可。

    “一朝失宠,众谤交集”。刘正宗的反对派见时机已到,与监察官员密谋策划弹劾刘正宗。左都御史魏裔介首先上疏,说:“正宗自陈奏内,不叙上谕切责,无人臣礼。李昌祚叛变有名,票拟内升。先后荐董国祥、梁羽明,今皆事败,被劾不自检举,欺君之罪何辞?正宗与张缙彦为友,缙彦序正宗诗曰‘将明之才’,诡谲尤不可解。正宗弟正学,为郑成功总兵,正宗嘱巡抚耿焞邋升中军。蠧国乱政,其事非一端,请干断以杜火萌。”御史季振宜也相继上疏,告发董国祥、刘正学勾结刘正宗贪脏受贿牟取私利等事

    顺治皇帝看过奏疏后,先把刘正宗调置在铨部(铨选人才的机构),接着(顺治十七年三月二十日)召集众文武官员参加,亲自主持审讯。首先宣读了弹劾他的奏疏,目的让刘正宗承认错误,当众谢罪,使事情和解下来。可是刘正宗听后却暴跳如雷,觉得非常冤枉,认为是诽谤诬告,答辩极不谦逊。他理直气壮地争辩说:“李昌祚为叛党,裔介身为法司,何不早行纠参?例凡荐举之官,在本任不职,追坐举主。国祥、羽明皆升任后得罪。缙彦序臣诗有曰‘将明之才’,臣诗稿见(通‘现’字)存,缙彦序未见词语。”

    刘正宗当众这一声色俱厉的态度,使顺治皇帝大为不满,他冷笑一声,对左右朝臣们说:“天下事,有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者,信然。”遂愤愤地宣布罢免刘正宗的一切官职,将他转置于法司,并命诸王大臣九卿科道共同查讯刘正宗的案情。同时也斥责魏裔介、季振宜不及早纠参,撤销了他们的官职,等候对质。

    关于刘正宗《逋斋诗集》序中确有“将明之才”四字,在诗序的作者张缙彦不过借仲山甫(也称中山父或樊仲甫)辅佐周宣王中兴的故事奉承刘正宗。诗序作成刘正宗也未曾浏览,但在清初大兴文字狱的时候,寥寥四字竟成了致相国为死囚的重要罪证。张缙彦也因为此事犯了死罪,虽受到从宽处理也被流放充军,但不久便死于边疆。

    顺治十七年四月,诸王大臣经勘讯后共同上奏章,大意说:魏裔介、季振宜所弹劾刘正宗的罪行,经调查考讯属实者十一条:……关于张缙彦为刘正宗所作诗序中确有“将明之才”等语,张缙彦誇刘正宗之才可以将助前明,而刘正宗则欣然接受不加驳斥,以此推想刘正宗与张缙彦预谋反清复明理所当然。按律应判处刘正宗绞刑……。皇帝听罢厉声斥责,说:“正宗性质暴戾,器量褊浅,持论偏私,处事执谬。惟事沽名好胜,罔顾大体,不许回籍。”

    刘正宗从明朝真定府推官升至翰林院侍讲,仕清后由翰林国史院编修屡升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堂堂一代相国一旦沦为罪人,他又羞辱又气忿,懊悔没听杨青藜等亲友们的劝告,才落得如此可悲下场。在法司期间顺治皇帝身患重病还曾数次派宫中使者去问候刘正宗,表示对他并没有忘怀,追念旧好,总会澄清是非的。可是时隔不久就听到顺治皇帝病死的消息,遂长叹一声,从此一病不起。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极,年号康熙)极为,议政王根据刘正宗的罪状,认为其死罪先帝虽予以赦免,但活罪当严惩不贷,可是又怜其年纪衰老,便宽恕了他。

    刘正宗被罢官后,家产被抄没,虽说是遵诏“籍家产过半”,但他身边平生所积蓄的珠宝玉翠等物已荡然无存。安丘家中人听说大罪犯抄,躲的多,藏的藏。任凭来人搜刮,在短时间内就只剩空相府一座了。刘正宗眼见大厦倾倒瓦石难全的场面,亲朋好友被杀的杀,关的关,幸存者四散奔逃,谁也不敢循理为自己申冤昭雪。他在极端愤懑下,于顺治皇帝病死的同年(公元1661年)十二月二十日含恨辞世,时年六十七岁。因朝廷不许回籍,丧事草草,寄厝于北京西直门外。

    树倒猢狲散,刘正宗的亲朋故旧也受到株连。他的堂叔弟刘正学在济南府任中营游击,因刘正宗案当即被削职逮捕入狱,历经八个月的审查方才出狱。他只身一人昼夜奔波,至除夕晚上方才回到家中。刘正宗的族孙刘祚远已经升调直隶巡抚,尚未到任,恰遇刘正宗被罢官。有人嫉妒他抚治京畿,说刘正宗案当与刘祚远有关,因此留他在京城对质。及至查明,奉皇帝谕仍然等候巡抚缺递逋。等到巡抚缺出时,吏部请示皇帝指示,说刘祚远系刘正宗的侄孙,不能再任巡抚等职,应在下级官员内候缺。刘祚远回家坐等到老,吏部也一直没放他任何官职。刘正宗全家被削籍,入正白旗。其次子刘忞之(其长子刘处仁在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清兵攻陷安东卫时,与叔父刘正鉴的全家均遇害)在旗籍下供皇族驱使,因自小读书,身体荏弱,不能胜任劳役的苦楚,经过托人向当事者说情,才得恢复读书职业。他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刻苦读经书,于康熙十一年中正白旗籍的乡试举人,授官国子监学正。

    刘正宗的主要政敌魏裔介(字石生,直隶柏乡人),正宗案结后恢复原官,康熙元年晋升吏部尚书,三年拜保和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被御史李之芳(字邺园,谥号文襄,山东武定州人)所弹劾。揭发他招权纳贿,以及与朋党鳌拜的党羽相勾结,引用私人等事。魏裔介边上疏边口头申辩:“……臣服官以来,弹劾无所避忌。前劾刘正宗,其党切齿于臣者十年于兹。之芳,正宗同乡,今为报复。”申辩后要求辞官。皇帝将他二人的奏章转到吏部会同质讯,在吏部李之芳据理力争,使魏裔介在事实面前俯首认罪。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皇帝出官游览,驾出西直门道经刘正宗的权厝处,问是谁人的茔兆,扈从以刘正宗对。皇帝说:“是最善五言古诗者?胡不回籍?”扈从述说其原因,并为其请求归葬,当即得到皇帝的许可。同年九月刘氏亲族才得运刘正宗的灵柩回原籍安丘,重新安葬于县城东北的祖茔内。

    刘正宗被罢官、抄家、削籍、病死后,又历经七十五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登极,昭雪清朝初年错案。认为刘正宗仕清以来清正耿介,政绩卓著,他之所以被罢官削籍是因为当时朝廷内派系斗争激烈而被陷害,实无反叛罪行,他还是世祖皇帝多年的宠臣和诗友。因此于乾隆二年(公元1747年)正月特降旨定刘正宗为世祖章皇帝祀庙的配享。同年二月又降诏追复刘正宗原官,诰授光禄大夫少傅大学士;其长辈与妻室均恢复原封赠;其子刘忞之、刘承申及侄俱荫官监;其孙刘际平恢复安丘原籍。

    刘正宗虽得到追复原官,并复封荫,但刘氏世家却败落下来一蹶不振。那雄伟高大顶脊安门大书“相府”二字的门楼上,断瓦片片,野草飘摇。常年关闭的朱漆大门剥蚀斑斑。门前冷冷落落,既不见文官的轿落,也没有武官的马停。相府院内蓬蒿蔽目,狐鼠横窜,“御墨楼”中蛛网重重,雀粪累累。那旧时相国堂前燕,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最后修改于 2013-07-02 16:21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白洋淀上 下一篇:该日志被锁定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